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

移通资讯

快讯

【鱼城?研讨】鱼城讲坛,古今交融

2017-11-22

回顾往昔,时光荏苒,岁月变迁。钓鱼城研究会的会名来源于钓鱼城之战,为让钓鱼城研究会的学生铭记历史,弘扬鱼城精神,那么,学习钓鱼城之战也就成了历届钓鱼城研究会学生的必修课。今年的钓鱼城之战主题讲座于11月19日下午两点在钓鱼城历史文化博物馆多功能叁教室成功举行。

此次“钓鱼城之战”的讲座与以往一位老师主讲不同,本次讲座请到了钓鱼城研究院冯懿老师与位光辉老师两位老师做讲座。两位老师分别带来的是《钓鱼城之战背景分析》(主讲:冯懿)及《钓鱼城之战始末》(主讲:位光辉)。

首先为大家做讲座的是冯懿老师。他讲到钓鱼城之战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是指公元1258年底至公元1259年,蒙哥汗亲征钓鱼城的战争。以公元1258年12月蒙哥汗派晋国宝劝降王坚为起点,以公元1259年9月,南宋朝廷宣布“合州解围”为结束。广义指南宋与蒙古(元)在钓鱼城附近持续叁十六年的战争。以1243年冉琎、冉璞筑城钓鱼山为起点,以1279年王立以城降元为结束。随后冯懿老师为大家拓展了讲解,讲到了四川地区在南宋国防的战略地位为北有汉中,据川北门户,东扼夔门,控长江咽喉,四川若失,蒙古军即可东出叁峡,横扫东南,南宋顷刻间便有灭国之危。但在余玠入蜀前的四川形势是不容乐观的:经过蒙古军的扫掠,四川内地残破、北门尽失;川西地势平坦,难以防守,川东控扼夔门,不得不守。余玠入蜀后,利用川东山水纵横的地形,创造性的建立起了山城防御体系,而钓鱼城则是20余座山城中最为重要的城塞之一。钓鱼城之战是所有的军民艰苦坚撑,他们靠着手里的一根铁棒,一块石头,撬动石头滚下山头去破坏蒙古军继续占掠的计划,暂时守住了南宋的土地。

第二场讲座是位光辉老师为大家讲的钓鱼城之战,位老师首先为学生们普及了“钓鱼城”名字的由来。他谈笑道:“大家都知道先有钓鱼山后有钓鱼城。钓鱼山得名于一则民间传说:远古时代,叁江洪水泛滥,逃到山上的灾民饥渴难耐,此时一位巨人从天而降立于山顶巨石之上,立竿钓鱼赈济灾民,由此得名。而钓鱼城是为防御蒙古军的侵袭所构建的防御体系。”位老师为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钓鱼城之战,他从钓鱼城之战的“筑城防守时期,重大战役时期,攻守相持时期,孤军奋战时期”这四个阶段详细分析了钓鱼城之战。

蒙哥汗发动对宋朝的战争,其目的是吞并南宋,统一华夏。在钓鱼城之战中的不断失败,使得蒙古的灭宋计划暂时宣告破产,由此可见钓鱼城之战的重要性!正如皱智所说:“向使无钓鱼城,则无蜀久矣。无蜀,则无江南久矣,宋之宗社,岂待崖山后亡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古今必有联系!通过钓鱼城研究会系列活动之一的“鱼城?研讨”两个讲座,学生们了解到钓鱼城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背后的故事。了解钓鱼城、弘扬鱼城精神,钓鱼城研究会从未停息。


(钓鱼城研究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