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综合频道(CCTV-1)纪录片《绿水青山中国答卷》将镜头对准甘肃民勤的沙漠腹地。画面中,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年轻身影格外醒目——他们是来自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梭梭青苗护民勤”美丽中国实践团和 “沙退绿进,你我共行”绿染民勤青年助农乡村振兴促进团的学子。这场跨越3000里的青春治沙行动,悄然走进了全国观众的视野。
在民勤沙地,这群学子每天清晨六点便走进梭梭林,顶着超过40℃的高温和风沙,捡拾垃圾、标记枯树、清理流沙、引水灌溉。一周时间内,他们累计清理垃圾120余袋,为3000余棵梭梭树灌溉近1800尘?水。他们不仅掌握了“冲坑慢渗”技术,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绘制林区示意图,更将“直播间”搬进沙海,运用商科思维和专业所学为民勤蜜瓜拓展销路。五场直播带动销售额超13万元,让当地的“滞销瓜”变成“增收果”。当地居民感动地说:“移通的学生真的太全能了,不仅能吃苦,更能帮我们想办法!”
他们的真诚付出,赢得了中共民勤县委组织部的专函致谢,信中称赞师生们“为这片土地注入了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
01.从课堂到沙海:一次思政课引发的叁千里奔赴
甘肃民勤,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是我国北方防沙带的核心区域。今年七月,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数字经济商学院的36名师生,从山城重庆出发,辗转高铁、大巴、越野车,历时33小时抵达民勤,在这片“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生态防线上,开始了他们的坚守。
为什么要去民勤?这场跨越3000里的治沙行动,始于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一堂思政课上播放的治沙纪录片。片中一代代治沙人用生命守护绿洲的故事,深深震撼了学生们。“我们能不能为治沙出点力?”学生王成柯在课后的提问,像一颗石子,在同学们心中泛起涟漪。大家反复查阅资料、联系当地治沙站、打磨实践方案,决心把民勤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于是,这群来自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的学生们,在3000公里外的民勤,种下了绿色的幼苗。
实践团成员陈欣玥感慨:“从山城的温润走向民勤的苍茫,我目睹了生命最倔强的模样。面对梭梭树顽强的生命力,我们第一次感到知识的苍白与局限。”
02.志愿育人:一所高校的深耕与远见
这支治沙团队,仅是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志愿服务图景中的一个缩影。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把志愿服务作为人才培养、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志愿服务作为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四位一体双院制”特色育人模式中,完满教育的重要版块,主张让学生通过志愿培训和志愿活动,感受真实社会、认识付出给予、获得责任担当、拥有心灵财富、创造快乐感动,让学生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中浸润、改变和成长,持续推动志愿服务与专业教育、社区需求、国家战略深度融合。
2024年,学校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31期,参与学生达13万余人次,服务时长超40万小时,惠及群众82.6万人次。通过“专业+志愿”模式,各学院将学科特长注入服务实践,形成“一院一品”品牌格局。学校还新增42个校外实践基地,与共青团中央、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等50余家单位合作,让志愿服务的根须深扎社区与田野。
数字背后,是学校对志愿文化持之以恒地培育与赋能。从完善制度保障到搭建资源平台,从鼓励“叁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到推动志愿服务成果转化为学生成长动能,为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精神财富传承下去,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数字经济商学院与种林公益发展中心携手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这一举措,标志着双方合作从一次性项目升华为长期、稳定、制度化的育人平台。
这座基地将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坚实桥梁,确保未来一批批“梭梭青苗”能来到民勤,接续奋斗。它不只是一个实践场所,更是一个精神家园,让青春的理想在这里持续生根、开花、结果,让实践育人的薪火代代相传。正如参与治沙志愿的学生任冰冰所言:“正是这份经历,让我对‘奉献’二字有了更深刻、更鲜活的理解,成为我成长路上珍贵的印记。”
03.央视镜头下的移通志愿精神
当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志愿者团队在央视镜头中留下那一抹坚定的红色身影时,他们不仅点亮了荒漠中的绿色希望,也映照出一所高校多年来深耕志愿服务、以实践育人的深厚底色。
从民勤的沙地到全国的千百社区,移通志愿者的足迹跨越山河,他们的故事却始终围绕同一个核心: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青春回应时代需要。
当一所大学选择将志愿服务的种子撒进教育的土壤,它收获的,远不止于奖项与荣誉,更是一代青年在服务与奉献中成长为栋梁的无限可能。这份“移通担当”,正如梭梭树深扎的根,静默却坚定地守护着我们共同的绿水青山与人间温暖。
下一条:收到总书记回信,志愿者以奋斗回应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