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新闻采写产业学院学员王源园的《“需要” 的意义》在中国青年作家报发表,该报道聚焦学校西部计划志愿者群体,记录他们奔赴远方、践行志愿的故事。这不仅是一次普通的采访发表,更是学校“西部计划”人才培养链条上一次生动的闭环展示——从志愿者的实践历练,到学弟学妹的深入挖掘,再到反哺课堂教学,形成了一堂鲜活的“行走的课”。
一直以来,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并支持同学们投身基层建设的选择,同时也非常重视“西部计划人才培养”。从政策宣讲、培训指导到后勤保障,构建起完善的支持体系。就业指导中心联合各学院,提前数月开展西部计划专项宣讲会,邀请往届志愿者返校分享;组织针对性培训,涵盖基层工作实务、跨文化沟通等内容,助力学子做好服务准备。据悉,学校近10年来已陆续选送725名学生投身于西部志愿服务行列中。这些青春身影,成为西部大地一抹亮丽的移通色彩,也为新采师生提供了鲜活的采访素材。
“将项目写作融入课堂,用实践检验教学效果,最终以媒体发表的形式呈现成果,这是一次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创新。”新闻采写产业学院院长方刚这样解读此次实践的意义。对王源园而言,这次采访既是本学期写作课程的作业,更是一次突破传统课堂时空边界的实战演练。
“在轮台340多个日夜,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早已化作丈量乡土的脚步,而我也真切感受到青春的价值在于无私的奉献,人生的意义在于坚实的担当。”此次受访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传紫雪的服务感悟,道出了无数西部计划参与者的心声。
而对采访者王源园来说,如何精准提炼学姐的成长内核,成为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题。跨越3000公里的采访协调更显不易。当时指导老师方刚在深圳调研,王源园身处重庆校区,受访者传紫雪则在新疆服务。考虑到新疆的时差,叁方特意将采访时间定在晚上10点——此时新疆的传紫雪刚刚结束工作,深圳和重庆的师生也处于正常活动时间,这场跨越叁个时区的云端采访得以顺利进行。
两次线上语音采访、无数次文字交流……面对传紫雪发来的海量服务日志和照片,王源园一度陷入信息梳理的困境。“素材太多太杂,不知道该如何取舍。”她回忆道。关键时刻,方刚老师引导她聚焦“服务西部实践中的真实故事和成长感悟”这一核心,随后又经过7次反复打磨,最终形成的人物深度报道,清晰勾勒出志愿者在西部服务中的成长轨迹与价值追求。
“从活动新闻撰写到参与全国大学生体育新闻大赛,再到完成这篇人物深度报道,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写作水平在稳步提升。”王源园坦言,这次实践也让她对“奉献”与“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不仅是写作技能的锻炼,更是一堂直击心灵的人生课。”
王源园的成长轨迹,正是新闻采写产业学院实践育人模式的生动注脚。这种以真实实践为核心的教学创新,打破了“课堂讲授-课后练习”的传统闭环,构建起“社会议题-实践探索-成果转化-价值内化”的新型育人链条。当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故事成为活教材,当国家级媒体的刊发成为教学成果的检验场,学生不仅在采访写稿中锤炼了专业技能,更在触摸时代脉搏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理解。
这一实践的深层价值,还在于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相连——既为西部建设输送了生力军,也为学校教育探索了“实践”育人新路径。正如那些奔赴西部的志愿者用脚步丈量乡土,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新闻采写产业学院的教学创新也在用实践证明:当课堂扎根社会土壤,当学习对接时代需求,教育便能实现专业成长与价值塑造的双向奔赴。
撰稿:丛珊
附报道原文链接:
上一条:喜讯!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学子在2025年第五届“外教社·词达人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大赛中喜获佳绩
下一条: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举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读书班结业式暨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25年第6次(扩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