逅山珍,食在山野;数种美撰,至鲜至珍;拥抱辽阔,探索风物。在彩云之南,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一场味蕾的奇幻之旅正等待着你。云南美食,就像那绚丽多彩的云南风光一样,独特而迷人每一道菜肴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观云书院以云南菜为10月主题菜系,开展“观云小饭桌·每周1道地道家乡菜”系列活动23—26期。
“菌”子坦荡荡,吃“菌”先喝汤
云南菌子汤的起源和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清代文学家李渔在《闲情偶记》中的记载,他提到“求至鲜至美之物于笋之外,其惟蕈乎!蕈之为物也,无根无蒂,忽然而生。盖山川草木之气,结而成形者也。”
在10月11日这一天,同学们相聚于观云共享厨房。厨房里,同学们正忙碌而有序地准备食材。他们手法娴熟地将各式各样的云南菌菇洗净、切片,摆放在精致的盘子里。这些菌菇色彩斑斓,有金黄的松茸、深褐色的牛肝菌、洁白的鸡枞菌,每一朵都散发着山林间的清新香气,令人陶醉。大锅中,清水在旺火的加热下逐渐沸腾,冒出层层热气。同学们将菌菇一一投入锅中,随着菌菇的加入,一股浓郁的菌香迅速弥漫在整个厨房,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气,感受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随着火锅的逐渐沸腾,菌菇的香气愈发浓郁,整个厨房都被这股香气所包围。大家迫不及待地品尝着这道地道的云南美味,菌汤鲜美无比,菌菇口感鲜嫩,让人回味无穷。他们一边品尝,一边交流着制作心得,享受着共享厨房带来的乐趣与温馨。
一筷滑爽米线长,一勺滚热鸡汤香
云南过桥米线起源于清朝,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它见证了云南地区的历史变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作为一道具有悠久历史的美味佳肴,云南过桥米线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饮食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云南过桥米线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选用新鲜的食材,包括鲜肉片、新鲜蔬菜、鸡蛋等等,以保证菜肴的鲜美。米线则需要用上好的小麦粉和清水调制而成,经过蒸煮后,放入碗中备用。接着,需要准备一锅清汤,加入各种调料熬制,再放入蔬菜和肉片等食材,最后将热汤盛在碗中,再把米线和其它配菜放在一个专门的“过桥”锅中,在锅中轻轻搅动,让米线和菜肴混合均匀,然后倒入碗中即可。
当米线滑溜溜地落入碗中,鲜香四溢,这不仅仅是一种味觉上的诱惑,更是一种视觉和嗅觉的双重享受。米线轻轻滑入口中时,仿佛在这一口之中,速览人间烟火色,无数的滋味在舌尖上绽放,有鲜、有辣、有香,各种味道交织在一起,就像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丰富多彩。
抓饭手中握,风味慢慢说
傈僳族手抓饭是云南怒江大峡谷地区最具传统风味和地方特色的一种美食。它起源于傈僳族的祭祀文化,最早在祭祀祖先时使用,将饭用树叶包裹,直接用手抓食,以示对神灵和祖先的尊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特色小吃,不仅在祭祀时食用,还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受欢迎的美味?。
糯米,作为手抓饭的灵魂,经过挑选与淘洗,被送入蒸锅,接受着时间的洗礼。随着蒸汽的升腾,糯米的香气逐渐弥漫开来,让人垂涎欲滴。与此同时,各种蔬菜和肉类也被仔细地清洗、切割,摆放在案板上,五彩斑斓,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当糯米饭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时,大家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将蒸熟的糯米倒入大盆中,撒上一层金黄的绿豆粉,开始了一场独特的拌饭仪式。绿豆粉的加入,让饭香更加浓郁,仿佛能瞬间唤醒味蕾,让人忍不住想要品尝一口。
随后,一个个精致的盘子被摆放在桌上,成为了承载美味的舞台。大家将拌好的糯米饭、五彩斑斓的蔬菜和鲜嫩的肉类一一摆放在盘子上。整个过程中,欢声笑语不断,大家相互协作,共同创造着这份充满傣族风情的美食佳肴。
酸辣鲜爽滋味全,手舂鸡爪彩云滇
云南地处热带地区,当地的人们都热衷于酸辣口,鸡爪也不例外,同时,为了让鸡爪更入味,会辅以常见的花果野菜,并用当地独特的烹调手法,最后就“舂”出了这一道云南独有的——傣味舂鸡爪。
精选新鲜鸡爪,解冻后除指甲并剁小块以便入味。接着将鸡爪下锅,配以葱花、姜片及料酒,大火煮沸后去除浮沫,续煮十分钟至熟而不烂,保留嚼劲。捞出鸡爪,清水洗净后迅速冰镇叁十分钟,使肉质紧实,口感更佳。与此同时,着手准备调料:小米椒、香菜、大蒜及柠檬洗净切碎,置于石臼中舂至香气四溢,增添独特风味。待鸡爪冷却,置于大盆,淋入适量泰式柠檬风味汁腌制,使其充分吸收酸辣滋味。随后,加入舂碎的调料、胡萝卜丝、洋葱丝及花生碎,轻轻拌匀,过程中适度捣碎鸡爪,确保调料完美融合,制成色香味俱全的云南手舂鸡爪。
浸满调料的手舂鸡爪色泽诱人,酸辣香甜,层次感丰富,柠檬的酸甜清香,遇上小米椒的火辣,凤爪皮脆,筋道弹牙,骨香入味,简直就是一场味蕾的盛宴。
“观云小饭桌·每周1道地道家乡菜”云南菜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同学们在本次活动中不仅通过美食一解乡愁,更是书院内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圈层常态化和沉浸式体验的具象体现,同时也让教育和成长生活化、社区化、全息化。观云书院将继续开展本系列活动,让更多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在书院中体会到家的温暖与关怀。
文:李城城、杨宇坤
图:杨一、蒙文龙
观云书院供稿
上一条:第147期触专注玉棠:疯狂田野趴,当一回快乐农夫—“向往的田野”玉棠劳育系列活动第一期圆满结束
下一条:133期:遇见瀛溪:让思维跃动在方格之间——高校棋课引领“棋”迹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