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冻传媒九一制片厂

书院动态

第114期触传承观云:10省市,33道菜,我在观云当大厨

2024-12-17

从锅碗瓢盆间的忙碌到味蕾上的满足,“观云小饭桌”用心记录家乡味道。截至目前,这个每周推出一道地道家乡菜的美食系列已带来了33道经典菜品,覆盖重庆、广西、湖南、四川、东北、江苏、江西、云南、湖北、广东10个省份。从南到北,从酸辣到鲜香,不仅是菜肴,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成为同学们回味家乡、共叙乡情的重要纽带。“观云小饭桌每周1道地道家乡菜”也成为书院特色活动的标志性缩影之一,吸引着师生们共同参与,享受美味与文化的碰撞,让忙碌的学习生活多了一份味觉的慰藉与心灵的温暖。

味型荟萃:鲜香麻辣,各有所爱

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集中体现在味道的丰富上,而观云小饭桌正是这种多样性的绝佳体现。从重庆的麻辣到江苏的清鲜,从广西的酸爽到东北的浓厚,每一种味型都在这片小小的餐桌上交相辉映,为师生们带来一场场味觉的盛宴。  

在这里,麻辣爱好者可以品尝到正宗的重庆火锅、四川水煮鱼、湖南米粉,感受滚烫的红油包裹鱼片时绽放的鲜香;而偏爱清淡口味的同学,则能从湖北的清蒸武昌鱼、云南的菌汤火锅、江苏鸭血粉丝汤中找到满足,那股天然的清香似乎能让人瞬间回到绿意盎然的家乡田园。如果更钟情于酸味,广西的螺蛳粉与云南的柠檬舂鸡爪无疑是绝佳选择。那一口浓郁而又酸爽的滋味,常常让人流连忘返。  

每一道菜都以其独特的味型讲述着自己的故事。比如东北的铁锅炖大鹅,它厚重、浓郁的口感仿佛讲述着北方寒冬里一家人围坐炉边的温馨画面。而江西的辣鸡爪则以辛辣刺激的味觉冲击,让人仿佛置身于生机勃勃的南方乡村。通过味觉,“观云小饭桌”将每个人的乡愁具象化,变成了舌尖上的记忆。

烹饪技艺:蒸煮炒炖,匠心独具

“观云小饭桌”的菜品,不仅味型多样,制作工艺同样精彩。蒸、煮、炒、炖等各类烹饪方式齐上阵,将中华美食文化的技艺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苍产蝉辫;&苍产蝉辫;

比如广东的煲仔饭,选用晶莹剔透的米饭,搭配腊味、排骨等多种食材,用炖煮结合的方式慢慢焖熟。米饭吸收食材的鲜香与酱汁的浓郁,底部还生成一层金黄酥脆的锅巴,香气扑鼻,口感层次丰富;而四川的钵钵鸡则以煮的方式锁住鲜香,再通过红油增添层次,让每一口都辛香四溢。

广西的酸笋炒腊肉,以酸笋的独特香气中和腊肉的油腻感,热锅快炒间,厨房里飘散出酸香与烟火气交织的诱人气息;而湖北的排骨藕汤则是炖煮工艺的经典代表,鲜嫩的排骨与粉糯的莲藕在慢火中释放浓郁香味,汤色清澈却滋味醇厚,每一口都带着家乡的温暖。每种做法的背后,都是一次对传统技艺的尊重与延续,也是一份对味觉体验的用心打磨。

地域交融:九省风味,汇聚一桌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观云小饭桌”用一桌菜品浓缩了中国的地理风貌与人文特色。南方的清新细腻与北方的厚重质朴,在这里相得益彰。比如云南的过桥米线,汤头鲜美、米线滑嫩,那股温柔的暖意让人感受到南方的温润;而东北的大饭包,简单却有份量,厚实的米饭包裹着酱香浓郁的菜肴,仿佛将北方的粗犷与豪迈一同捧到你面前;无论是四川水煮肉片还是湖南的辣椒炒蛋,一口下去,辣意蔓延,令人心头一热,仿佛瞬间被拉回家乡的热闹街头。  

这种地域的交融,也让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丰富多彩。一道菜往往能引发一场对于家乡的热烈讨论,从风土人情聊到童年趣事,再从传统饮食聊到地域文化。通过味觉的碰撞与文化的交融,“观云小饭桌”成为了书院师生互动的重要桥梁,也为多元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温暖而生动的场景。

文化传承:味蕾承载乡愁,活动深化育人

“观云小饭桌”的每一道菜肴,不仅是一种味觉体验,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每一个选题、每一次制作背后,都有家乡故事和文化记忆的交织。比如云南的手抓饭,源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饮食传统,米饭、鸡肉、菌菇等食材被巧妙地结合,用手抓食的方式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近与和谐,也传递出热情好客的民俗风情;而江苏的狮子头,则体现了江南地区对生活的精致追求,每一口都传递着苏式文化的温润细腻。在观云小饭桌,师生们通过品尝菜品,感受到的不仅是味觉的冲击,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与共鸣。  

与此同时,“观云小饭桌”也是书院育人的一个生动缩影。本学期活动举办10期,总计33期,覆盖400多名同学。这不仅是一张亮眼的成绩单,更展现了观云书院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上的不断探索。通过一桌菜肴,书院让文化传承走进日常生活,让学生在品味乡愁的同时,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热爱,提升文化自信。未来,“观云小饭桌每周1道地道家乡菜”将不断丰富内容,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共同品味家的味道,感受文化的魅力,书写属于自己的味觉与情感记忆。同学们,如果你们想探索更多菜单,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图:观云书院学生自治委

文:付正甜

观云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