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穿越时空的信使,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影创模型工坊在指导老师谭雪的带领下,以“我在玉棠造文物”为依托,带领工坊学子认识文物、了解文物、制作“文物”。本学期通过复刻青铜鼎和唐代女俑,结合现代制作工艺制作,让学子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唐代的历史和文化,让学子们在指尖触碰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千年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本学期以“唐代女俑”为制作目标,与上一期的“青铜人面具”制作紧密衔接,不仅激发了学子们的自主操作热情,更为他们开启了多维度思考的广阔空间。在唐代女俑的制作过程中,学子们沉浸于纯石膏软泥的奇妙世界,通过五个精细的手工操作步骤,精心雕琢每一个细节。从脸部轮廓的细腻捏塑开始,他们仿佛穿越时空,亲手触摸到唐代女子的温婉容颜;身体比例的精准复刻,展现出对古典美学的深刻理解;服饰纹理的精雕细刻,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唐代服饰的华丽与精致;头部与身体的完美重合,赋予了女俑灵动的姿态;最后的涂色上釉环节,更是一场创意与想象的盛宴。学子们采用自想式上色方式,凭借仅有的色彩板,大胆诠释内心对唐代女俑的独特理解。在色彩的交织与碰撞中,一个个风格各异、充满个性的女俑形象跃然而出,有的娇艳欲滴,尽显唐代的繁荣昌盛;有的淡雅清新,散发着古典的含蓄之美。工坊学子虽非艺术专业学生,却凭借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对手工的兴趣爱好,在文物制作中绽放个性,感受匠心的魅力。
除女俑制作之外,“文物修复”小组则负责青铜面具的制作,由于材料性质特殊,前期由油泥制作的青铜面具在高温天气下出现脱落、融化,为使其可以长期保存,指导老师及工坊成员尝试更换材料进行重新制作。经过反复试验与调整,成员们发现石膏这一材质易孤型,不易受气温影响,于是同学们大胆脱离传统软油泥的塑形方式,引入石膏倒模元素,最终成功制作石膏版“青铜面具”,也解决了在多种环境下的长期保存的难题。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谭雪老师始终悉心指导,从历史文化知识的讲解到制作技巧的传授,如明灯般照亮学子们前行的道路。在老师的引领下,学子们不仅在手工塑形技巧上取得了显着进步,更在思维领域实现了巨大跨越。他们深入研究商周与唐代的历史文化,汲取古人智慧,将自己的理解与创意融入作品之中,实现了古今文化的深度交融。同时,学子们积极总结往期活动中的失败经验,不断反思改进,成功突破了思维桎梏,为模型制作开辟了崭新的方向。
书院精心搭建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工坊,为学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专业的指导资源以及自由开放的创作空间,在工坊里,学子们不再是文化的旁观者,而是亲身参与的创作者,他们得以尽情展示才华与创造力,在实践中深刻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未来,玉棠书院将进一步深化 “我在玉棠做文物” 这类活动的教育意义与文化价值。同时,加大对活动场地和设施的投入,打造更具专业性和现代化的创作环境,让学子们在先进的条件下更好地实现创意。
文:何佳佳
图:朱倩
指导老师:谭雪
玉棠书院、电影评论中心联合供稿
上一条:第141期|横山青年:竞赛佳绩+200!横山书院&计算机学院强强联合、双院育人 ——双院共建项目工坊竞赛成果集锦
下一条:150期触遇见瀛溪:取新势,战新程,2025“伙”力全开——2024—2025学年(上)瀛溪书院学生自治委员会总结表彰酒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