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打造良好的书院朋辈氛围,增进书院学子对各地特色美食的深入认知与欣赏,同时提升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价值感,玉棠书院联合农耕协会策划并举办“玉棠十二风味”系列活动。
本学期玉棠书院围绕探索重庆美食的制作,共开展四期美食活动,带领书院学子感受舌尖上的美味,领略重庆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地域风情的丰富多彩。
这一碗豆花饭磨出家乡情
在书院的一方天地里,年轻的学子们围聚一堂,开启一场探寻传统的奇妙之旅。学子们亲手将饱满的黄豆浸泡、研磨,看着乳白的豆浆汩汩流出;卤水点豆花,他们见证着豆浆神奇地凝结、变身;再亲手压制成方正的豆腐,烹饪出软糯喷香的米饭,精心调配出地道的佐料。他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传统美食的传承者。学子们真切体悟到传统美食制作工艺背后的魅力,也使得这份独属于重庆的“家”的味道,在书院的得以呈现。
这一口小汤圆酿出桂花香
当秋风轻拂,桂香四溢,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仿佛预示着一场甜蜜的邂逅。书院学子采摘新鲜桂花,精心熬制金黄浓稠的桂花蜜。糯米粉在巧手揉搓下,变身一颗颗圆润可爱的汤圆坯子。待水沸下锅,汤圆在锅中翻滚,不多时,一碗热气腾腾的桂花小汤圆便端上桌来。软糯的汤圆裹挟着醇厚的桂花蜜,一口下去,桂香与甜润在舌尖交织,刹那间,化作这一碗中最独特的巴渝风味,承载着重庆人对四季流转的深情,以及在烟火日常里对美好生活的甜蜜追寻。
这一块红糖糍粑捣出岁月甜
学子们满怀热忱,开启这场手作红糖糍粑的美食征程。学子们将糯米蒸至软糯,趁热倒入石臼,高高抡起木杵,一下又一下有力地捣下去,每一次撞击都伴随着糯米的黏性释放,欢声笑语也在这此起彼伏的捣糍粑声中交织回荡,仿佛将平日里的学业压力一并捣碎、驱散。红糖与水混合再小火慢熬成糖浆,将炸好的糍粑捞出,趁热浇上熬得浓稠欲滴的红糖浆。金黄与红亮相互映衬,糯香与甜蜜相互融合,视觉与嗅觉的双重冲击,让在场之人无不垂涎欲滴。糯香甜已然成为学子们青春记忆里一抹难以磨灭的甜蜜亮色,也见证着重庆传统美食带来的欢乐与成长。
这一份锅巴洋芋煎出烟火气
这不起眼的小吃“锅巴洋芋”在重庆的街头巷尾已扎根繁衍数十载,承载着几代人的味觉记忆。从往昔路边摊简单粗粝的模样,一路伴随着山城发展,逐渐成为地域美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每一口酥脆里都藏着往昔山城百姓的生活片段,每一丝软糯中都浸透着巴渝风情的醇厚韵味。学子们精心挑选圆润饱满的洋芋,洗净削皮后,切成均匀大小的块状,热锅烧油,待油温升至恰到好处,洋芋块依次下锅。随着油温的“热情拥抱”,洋芋块的外表逐渐变得金黄酥脆,宛如披上一层熠熠生辉的战甲,而内里却依旧保持着软糯鲜美,恰似外刚内柔的山城儿女性格写照。美味填满学子的肠胃,更在无形中搭建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让他们与山城往昔岁月紧密相连,深刻领悟到重庆山城浓浓的烟火气。
本学期“玉棠十二风味”活动的成功举办,丰富学子们的书院社区生活,每一道风味都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将重庆当地美食文化娓娓道来。未来,玉棠书院将继续围绕“家文化”探索地域美食制作,举办玉棠十二风味系列活动,让不同地域美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校园内外持续绽放,激发学子们对家乡美食的热爱与自豪,吸引更多的学子去领略不同地域美食文化的丰富多彩。
图:玉棠书院学生自治委员会
文:朱勇
指导教师:吴华英
玉棠书院、农耕协会联合供稿
上一条:第39期触探索丁山:“归程总结,积蓄再出发”——2024-2025年丁山书院学生自治委员会第一学期总结酒会
下一条:第167期触专注玉棠:在玉棠,和导师一起认真玩出棠人“测辞耻苍驳”